最新消息 首頁 > 最新消息

賀喜~~生命力新聞獨家報導

2009-05-26

http://www.vita.tw/2009/05/blog-post_25.html#.VMYUWNKUeo4

量產手工藝品 廣推原民藝術

%E7%91%AA%E6%8B%89%E6%96%AF【記者梁家寧/台北報導】淡水老街上的「瑪拉斯原住民藝品店」,是由布農族的謝文明所開設。今年四十五歲的他,在短短十年間就開了八間分店。這樣驚人的成績,卻都是靠謝文明「自修」而來的。

從小在山上長大的謝文明,高中到平地就讀陸軍官校,就這樣一路依著軍校體制念上去,一直到三十三歲才退休。「剛退休那時候,對什麼都不了解,就什麼都想了解。」謝文明說,那時候他去大學聽了很多課程,有管理課程、行銷課程、卡內基課程,也不是因為興趣,就只是什麼都想去聽看看。

剛好謝文明有個朋友在做飾品,於是跟著朋友到處跑,學習設櫃、盤點、鋪點,連發DM都是一門必須學習的技術。朋友的老闆對謝文明非常賞識,也將自己的經營技巧不吝嗇的傳授給他。

有了開店的知識,也有開店的技術之後,謝文明便靠著自己的力量開了第一家原住民藝品店,當他拿到第一件原住民的手工藝品時,心裡的感覺是「很大件、很貴、不符合社會需求」,於是他開始著手將產品生活化、量化。

謝文明請來一批設計師,設計一系列與原住民有關的圖騰,並將這些圖騰建立成一個資料庫。他將這些圖騰加在生活用品中,並將加了圖騰的生活用品大量複製生產,再放入各個通路銷售。 

這樣商業化的做法使得謝文明飽受批評,他說,他放在屏東九族文化村販賣的商品,就因包裝過於精美而被政府單位認為「不夠原味」,謝文明立刻將包裝好的整批產品去除所有外在包裝。
 
%E6%9D%AF%E6%9D%AF
「有人批評,我不會去跟他們吵,因為我以前也會那樣說。」謝文明說,以前他也曾堅持那樣的「原味」,但是商品趨勢已改變得講求包裝和精緻,難道大家都沒有發現嗎?為什麼原住民藝品還要走回頭路,堅持不包裝?

「政府輔導做傳統是對的,不要忘本是好的,但是也要懂得改良。」謝文明說,這就跟原住民的竹筒飯是一樣的道理。現在改良過的竹筒飯就跟肉粽一樣什麼都有,但傳統的原味竹筒飯真的只有竹筒跟飯,是沒有味道的,連他自己都不愛。

謝文明認為,要傳統還是要改良,這種事情沒有絕對的答案,但是要懂得跟上市場。很少的消費者會為蒐集而買東西,因此商品要符合有實用性的生活用品,才能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。

「現在有很多的原住民工作室竄起,但是找不到方向,很快就落下,落下後夢想就被消滅了。」謝文明說,堅持自己的路線是好的,但是起碼要能夠維持生活。每當有原住民藝品的園遊會,工作室攤位的藝品銷量多半不盡理想,而他的商品卻銷售一空。

「現在有很多的原住民工作室竄起,但是找不到方向,很快就落下,落下後夢想就被消滅了。」謝文明說,堅持自己的路線是好的,但是起碼要能夠維持生活。每當有原住民藝品的園遊會,工作室攤位的藝品銷量多半不盡理想,而他的商品卻銷售一空。

謝文明說,國外的少數民族也是將自己的文化元素加在生活化的產品上,但這需要政府的補助,否則也是吃不了飯。「政府的支援是很有限的,當資源來的時候要好好把握。」要先了解大環境,再回到原點去做,才是挽救原住民產業的最佳方法。


延伸閱讀

台灣瑪拉斯原住民藝品

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

卡內基訓練課程Share on facebook


回上一頁